7月9日,當小米雷軍小心翼翼地敲響港交所“加大版銅鑼”時,“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似乎在雷軍身上得到了最好印證。

作為首支港交所“同股不同權”的股票,小米仍舊沒有逃脫首日破發的尷尬局麵,但顯然小米以及雷軍都做好了心理準備。在上市之前的內部公開信中,雷軍表示,“最近資本市場跌宕起伏,小米能夠成功上市就意味著巨大的成功。”而之後的媒體采訪中,雷軍也表現出了強大的自信,“短期股價不是最重要的,長期價格才是最重要的。IPO從低點開始,未必不是好事”。
而在八年前,雷軍還在為新公司的成立而發愁。他拉來了Google中國、摩托羅拉、金山詞霸、微軟中國等眾多公司高管,與林斌、周光平、劉德、黎萬強、黃江吉、洪峰六人聯合創辦了小米科技,那一年,雷軍正值不惑之年。
憑借著硬件+互聯網+新零售的創新商業模式,小米在成立前五年一路高歌猛進。2013年8月,小米估值就超過100億美元,2014年估值更是達到了450億美元。而長期的爆發終於讓小米在2016年底嚐到了“後遺症”:消費升級讓小米性價比的地位頗為尷尬、營銷策略及供應鏈把控不當、市場向三四級城市快速轉移等等,導致小米這一年的手機銷量同比下降了36%,對於小米來說,這無疑是致命的。在年終總結大會的演講中,雷軍提到,“前幾年我們衝得太快,創造了現代商業史上的成長奇跡,但也提前透支了一部分成長性。所以,我們必須放慢腳步、認真補課,而且早補要比晚補好,文火慢補要比急火猛藥好。”
雷軍親手接過了小米供應鏈管理,積極調整人員組織架構,同時開啟線下開店+明星代言的經營策略,終於在2017年小米打了一場翻身仗,也因此成為了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在銷量大幅度下滑還依然能重回巔峰的手機廠商。
隨著港交所“同股不同權”規則的落實,讓此前“小米五年內不上市”的說法徹底成為過去。其實從雷軍屢次回應的IPO傳聞的態度,一開始的決絕到後來的曖昧,都讓人看出小米離IPO不遠了。
在小米上市之前,已經有過6輪私募融資,小米的估值也因此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從傳聞的2000億美元下調到1000億美元再到上市時的500億美元,小米真正上演了一場“跳樓價”。雖然小米在招股書中,將自己定義為“一家互聯網公司”,但始終抵不過眾多媒體的口誅筆伐,媒體認為,在小米公司的營收結構中,有超過七成都是來自智能手機硬件,小米強行將自己定位互聯網公司無非是借此提高公司的估值,這番質疑也引起了中國監證會的關注。
在針對小米CDR申請文件相關的反饋意見中,監證會向小米提出了84個專業問題,共30頁,全文2萬餘字,直指小米痛處,截止目前小米也沒能一一回複,原定於香港和境內同步發行CDR的計劃也因此推遲。麵對如此尷尬的情境,雷軍“小米是騰訊乘蘋果的估值”的說法也轉變為“我也不想開價了,你們隨便開吧,總不至於連550億美元都不值吧?”雷軍心有不甘,但也有底線。
小米港股的定價隨後正式確定,小米選擇了一個下限值,定價17港元。雷軍對此表示,“要定價厚道,才能應對今天市場的波動,才能讓投資人心裏踏實”。其實雷軍早在IPO路演結束後,就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這樣一句話,“厚道的人運氣不會太差”。
小米上市首日,恒生指數發布公告稱,小米符合恒生綜合指數的快速納入指數規則要求,相關指數的成份股將於2018年7月20日收市後將納入恒生指數,2018年7月23日生效。恒生指數作為香港股市價格的重要指標,小米的被納入,也說明了資本市場和恒生指數公司對小米的認可,小米未來之路越來越寬。
截止今日收盤,小米股價大漲13.10%,報每股19.00港元,總市值4251.16億港元,約541.60美元。
(责任编辑:體育)